《测试技术学报》
获得知识是人类大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让我们适应复杂社会的基石。我们获得知识的常见方法有阅读书本和他人传授,这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学校教育经中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测试,例如随堂小测、月考、期中考以及期末考等。充分的研究表明,测试不仅是检验我们知识水平的测评方法,更是促进学习的有效工具。本文将从心理学与脑科学的研究出发,介绍测试的相关研究和脑机制,以及如何在教育情境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测试效应:测试能有效促进学习
我们最常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亨利·罗迪格(Henry Roediger)对177名大学生进行了一个关于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6%的学生会重复阅读教科书和笔记,而只有10.7%的学生会进行自我测试(如回忆知识点)。尽管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重复学习的策略,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可能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为了探讨重复学习和测试孰优孰劣,罗迪格开展过一系列研究,研究的中心思想是让实验参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然后一部分人用重复学习的方式、另一部分人用测试的方式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后测试他们对学习材料的记忆。这些研究,尤其是他在2008年发表于《科学》(Science)上的研究均发现测试能更好地提高记忆表现,严谨地证明了记忆巩固的关键因素是测试而非重复学习。
事实上,早在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就明确地指出了测试的作用:“……当我们几乎学会书中某个内容时,比起重新看一遍,不如停下来努力回忆它。如果我们通过后一种方法回忆出一些内容,那么在下一次回忆中我们也应该能回忆出来;而采取前一种方法,在下一次回忆中我们很可能需要再看一次……”简单来说,测试效应(testing effect)指学习相同内容时,进行测试比重复学习能更好地促进长时记忆保持的现象。尽管心理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测试的作用,直到最近几十年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们才更多地在教育情境中检验和尝试利用测试效应。
众多研究在教育情境中检验测试的效果,结果表明测试效应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能够推广到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并且适用于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例如新墨西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诺瓦·莫里塞特(Nova Morrisette)对他们学校生理心理学课程的选课学生进行测试,以真实教材作为学习材料,结果发现测试组在3周后的记忆表现比重复学习组更好。其他研究也证明了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是老年人都表现出测试效应,说明这个效应存在于不同年龄的群体中。
除了促进知识的获得,测试还能提高我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帮助我们死记硬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安德鲁·巴特勒(Andrew Butler)让一组学生重复阅读科普文章(如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文章),另一组学生在学习后进行测试(如蝙蝠是如何得知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反馈答案:蝙蝠根据超声波的回波得知)。在一周之后让两组学生回答一些延伸性问题(如蝙蝠是如何得知物体在靠近还是远离?答案:根据超声波的回波变得更快或者更慢得知),结果发现测试组表现出更高的正确率,能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还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发现了测试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在2016年,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亚娜·托马斯(Ayanna Thomas)进行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实验参加者同样被分为重复学习组和测试组,他们需要先学习60个单词,重复学习组重复阅读这些单词,测试组则是给予测试和反馈,然后在第二天进行两次记忆效果检验。他们设置了两种记忆检验的情景,一半人在压力情景(如突然要求即兴演讲)之后的5分钟和20分钟后进行,一半人在无压力情景后进行。结果发现无论是否存在压力,测试组的记忆表现都比重复学习组要好;更重要的是,压力情景中重复学习组在第二次测试中的记忆表现比起第一次测试明显下降,而测试组则不受影响。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存在压力的情况,例如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考试,测试能让我们的记忆变得更加坚韧,帮助我们淡定从容地回忆出所需要的知识。
我们实验室最近的工作还发现,测试能促进记忆的更新和新记忆的巩固。在实验中,实验参加者首先学习了一系列的词语—图片配对(例如“牙刷—故宫”),在第二天实验参加者需要对所有词语—图片配对进行更新(例如更新为“牙刷—长城”),在更新中一半配对使用重复学习、另一半使用重复测试进行更新。第三天进行的记忆测试发现,使用测试的方式进行记忆更新,正确率明显高于重复学习组。知识更新是我们学习中常常面临的任务,而测试正是帮助我们更新记忆的有效手段。